人参是中药里面最复杂的一个,一是人参包含的品种很多,导致鉴别难。
二是名称多,有很多别名、品类名、药典名、国标名、地方法规名称,地域俗称,这些名称之间经常出现同名,但是内涵却不同的现象。
三是从业者对人参知识的认识不统一,导致传播上的偏差等。
很多因素积聚在一起,导致一些问题成了一锅浆糊,从业者有的不明白,有的装糊涂,最终成功把消费者整迷糊了。
有的人觉得把消费者搞糊涂,才会有更好的利润空间,可以随意的以次充好。
我觉得从长远看,如果对人参迷糊的人越来越多,对产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,因为购买者会越来越少,人参行业会越来越萎缩。
野山参和林下参的区别是什么?
首先我们理清概念:
野山参的名称出自国标《野山参鉴定及分等质量》GB/T 18765-2015,它对野山参的定义为:
野山参:播种后自然生长于深山密林15年以上的人参。
林下参的定义稍微麻烦一些,因为《中国药典》2005版和《吉林省人参产业条例》,里面都有对林下参的界定,首先看《中国药典》2005版。
林下参: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人参。在《中国药典》2010版,将林下参订正为林下山参,一直延续到《中国药典》2020版。
所以根据国标和药典的定义内涵来说,野山参和林下参以及林下山参是相同的品种,都是人工播种,在山林自然生长的人参,只不过国标规定,生长15年以上的可以称为野山参。
接下来看一个麻烦的事,《吉林省人参产业条例》对林下参的界定。
林下参:是指播种或者移栽在山林中自然生长的人参,产品包括野山参和移山参;
这个定义扩大了林下参内涵,把野山参纳入了进来,与《中国药典》2005对林下参的定义出现了同名内涵不同的问题。
从我的观察来看,实际上从业者喜欢用林下参代指移山参。用产地俗称林下籽代称林下山参和野山参。
所以从理论上和实际上来说,野山参和林下参的区别其实变成了野山参和移山参的区别,他们主要的区别是栽培方式。
野山参是把人参种子直接播种在山林里,一直在森林中原地生长,没有经过移栽,如下图所示,我们分别从山参八形介绍它的普遍特征。
芦:常见喇叭芦,从下到上,缓慢增粗,一般为二节芦,底部圆芦或茎 痕,顶部马牙芦碗左右排列。也有底部竹节芦,顶部马牙芦。也有竹节芦到底。
艼:艼多呈下顺姿态,长势弱的无艼或毛毛艼。土肥光合作用强下头长势强,则易生大艼。
体:横顺体,竖顺体多见。
腿:顺长腿多见,短鸡腿肿长腿少见。
皮:细腻,黑土色白,黄土色黄。
纹:多数无纹或少纹,纹数量少,浅,不连贯。
须:立体分布。
点:基本都有珍珠点,只是个体差异,一般鲜参明显,干参点会缩小。
移山参是指将某一品类的不同年限的人参移栽到山林里继续生长,不管之前在哪里生长,只要最后移动了位置,并且移栽到山林里,就是移山参。
由于可移栽的品种很多,移山参的小类别也很多,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它们八形的大概特点。
芦:常见转芦(回脖芦),由于移栽导致芦头生长方向的变化。
艼:常见上翘艼。
体:体肿长下坠。
腿:肿长腿,并腿,扭腿等。
皮:粗糙,多见病疤,残痕。
纹:无纹或宽纹,浅纹,断纹,体纹到底。
须:动土小的,长势弱的须条也呈立体状,林下池床,养分足的,多呈平面须,年份久者须条柔韧也呈皮条须。
点:养分足的,珍珠点会明显。长势弱的珍珠点相应小一些。
以上内容就是野山参和移山参的区别,同时也是野山参和林下参的区别,主要就是栽培方式的不同,野山参是直接在山里播种子,移山参是把成品参移栽到山里。
从品质上来说,相同年份相同环境比较,野山参优于移山参,因为野山参的生长过程更自然,更接近野生人参的生长状态。
同时两者的价格也是不同的,弄清楚这些弯弯绕,也可以用合理的价格买到靠谱的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