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班牙西北部有一片以崎岖的石路和湍急的海水著称的海滩——因盛产鹅颈藤壶被称为“死亡海滩”。“藤壶猎人”要冒着生命危险采集这种珍贵的海鲜。
适应性强
今天我们的主角是鹅颈藤壶。此言一出,立刻就有小读者问:“藤壶能吃吗?它们不是鲸类身上的寄生虫吗?”严格意义上说,藤壶是一种甲壳类动物,适应性很强,能够生活在多种海洋环境中。
浅滩上的礁石、船底、浮木乃至海龟和鲸类的体表都有它们密密麻麻的身影,让人一看就不由得起鸡皮疙瘩。
那些与鲸类一起在大洋中“旅行”的藤壶也并非寄生在鲸身上,而是借助鲸的游动,从流动的海水中获取丰富的食物。它们与鲸之间存在着共生的关系。
恶魔之手
鹅颈藤壶是藤壶家族中茗荷科的成员,主要分布于大西洋东北部沿岸。它们由深色的圆柱形柄部和花序状头部组成,修长的柄部酷似天鹅的脖颈,被壳板包裹的头部又好似恶魔之手。
藤壶猎人
鹅颈藤壶牢牢地黏附在常年被海浪拍打的潮间带高潮区礁石上,滤食冰冷海水中的微生物、藻类和有机碎屑。人类采集和食用鹅颈藤壶的历史长达1万年。
采集者利用短暂的退潮时间,借助绳索垂降到海面附近,采集陡峭石壁缝隙中的鹅颈藤壶。采集者需要预判海浪拍击礁石的节奏,及时爬上锯齿状岩礁,赶在下一波大浪来袭前返回安全地带,稍有闪失就会被海浪吞噬。
整个采集过程争分夺秒,堪比生死攸关的战斗。这些采集者们也因此被称为“藤壶猎人”。
又贵又好吃
这些用生命换来的海鲜价格不菲。在西班牙的一些著名产地,鹅颈藤壶的市价往往能达到每千克几十欧元甚至上百欧元(折合人民币约几百上千元)。
鹅颈藤壶的烹饪方式很简单:用海水轻煮。沿壳板下端把柄部粗糙的硬皮撕掉,露出的“肉”可以直接食用,其口感介于海蟹和贝类之间,味道十分鲜美。
你们知道吗?藤壶拥有石灰质的壳板,因此经常被误认为是贝类,但它们其实与虾、蟹的关系更近。